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的完善与持续发展

  • 发布日期:2010-04-12
  • 浏览次数:582760

    (作者:赵延安  引自 第五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欧美一些国家对经过某种高标准的专业训练( PRO F ESSIONAL TRA IN IN G) 而达到一定水平者, 授予某种专业学位(或某种职业学位, PRO F ESSIONAL D E2GR EE)。有的国家还把某种职业学位作为从事某项职业的必备条件。在美国,农学和林学可授予两种硕士学位,即科学硕士(M.S.)和专业性学位,一般称农业硕士(M.A)和林业硕士(M.F.)2000年,教育部决定在我国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启动了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开辟了应用型硕士培养的新领域。近年来,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大力发展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更应该筹划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在新形式下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旨在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所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因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更注重务实训练,学科口径较宽。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总数达70家;在作物、植保、园艺、农业资源利用、养殖、农村与区域发展、草业、农业信息化、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等领域招生;2007年全国共有10983 名考生报考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当年录取考生5789人,录取率为52.7%。
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自2000年招生以来,经过8年的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今年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调查中,普遍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缺乏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类型的认识上存在偏见。始终认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低,不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那么正规,往往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放宽政策,降低要求,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2.管理力量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培养质量的要求。各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管理主要依托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大多数培养单位将专业学位管理设置在原来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增加
              了管理工作量,却没有在管理队伍上得到足额配备,仅作为捎带工作来做。
              报考资格审查不严。一是考生的前置专业和工作性质与农业领域相差太大。专业学位是为特定的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因此,考生的职业要与农业推广或农村发展领域相联系。但目前,有的培养单位对考生的前置专业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审查不严,一些考生本科所学专业为采矿专业,或工作单位为纯行政部门的文秘,与农业相去甚远。考生的学位和工作年限不符合要求,有的考生的学士学位的真伪难以确定;考生的工作年限不足三年,没有足够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
              招生录取缺乏统一的标准。为了扩大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录取方面,全国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录取分数相差悬殊,难以保证考生的入学质量。有的招生单位录取的总分最低分仅为108 ,外语最低分为18 ,专业课无论满分是100 分还是150 ,40分合格,即,专业知识考查中70%以上的知识没有掌握。各培养单位录取成绩之间的悬殊,考生成绩的差异,更不能体现培养单位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发展与完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的建议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实质上是质量问题。而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质量的认识。应该改变用学术型硕士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认知惯性,从建立应用型硕士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入手,依据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拔培养对象、确定培养方式和知识与能力结构,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能力训练、论文方式及导师队伍;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特色以自律为主,自主发展。
1.加大在农科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生力度,保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持续发展。
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应该建立鼓励农科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培养投身于农业经济发展大潮中去的机制。用人单位与本科毕业生签订培养协议,规定应届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农业部门的岗位接受生产实践锻炼一年后,考取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进校不离岗,其培养过程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用人部门密切合作,学生取得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后继续留在农业企业或部门工作,或由政府资助自主创业,并享受一定的物质和政治待遇。只有把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与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属性的需求统一起来,才能把大批的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吸引到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才能其保持稳定的发展。
2.根据应用型硕士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农业职业背景, 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按种植类、林业类、养殖类、渔业类划分培养口径,知识结构力求突破现行相应学科农学硕士的培养的分解式框架, 课程体系在一定的专业性基础上以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性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强调知识全面而宽广,相关知识丰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注重应用, 要求专题研究课题必须直接来源于实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业务实施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紧密结合专业学位申请者工作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培养, 以利于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
3.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的课程主要按相应推广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 课程体系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根据生源特点及农科各领域、各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技术问题,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实际,属于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或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问题, 必须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要建立与农业应用型硕士相应学位论文评审和写作标准,强调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既不能降低质量要求,又要避免回到培养学术型硕士的老路上去。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可以回原单位边工作边研究,利用原单位的资料、研究条件及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研究中必要的测试分析工作,如原单位不具备试验和分析条件,也可在校进行。授课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研究生自学等。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是在职攻读学位,他们始终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与本单位改革发展、技术更新和经济效益有关的工作,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难以集中,因此,必须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近年来已形成或能体现发展动向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使他们能灵活地、及时地将掌握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4.实行双师型的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与其他导师应该有所不同,应该突出实用型、实践性的特点,可以从研究型学位研究生导师中选拔出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从事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研究生工作单位中遴选长期从事实践研究,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中选拔出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充实导师队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校内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管理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推荐人员联合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双方导师要经常联系、共同指导,做到合理分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
5.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
转变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质量的认识,不是降低其质量与水平,而是按照应用型硕士的质量标准严格管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是应用型硕士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职学习,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但并不等于研究生的学习管理可以松散。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并保证在各环节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授予质量。招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起步比较晚, 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在学习考勤制度、考核评价机制、课题研究及学位论文审查等环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督管理机制。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09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