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参考文献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建设与发展

  • 发布日期:2010-04-12
  • 浏览次数:551878

    (作者:萧凤回 文斌 余佳祥    引自:第五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 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83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 年批 准为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200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 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1个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6个省部级重点 学科,30个研究所(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19、硕士生导师283人,教授93人、副教授346人。2006年各类在校研究生1400 多名,其中博士生73 名、硕士生1100 名、专业学位研究生228名、留学生7名。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2 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等两种专业学位类型。四年来,累计招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236 名,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82 人。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 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省情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作用。 一、领域授权与招生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 2002 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包括种植领域和养殖领域。2005 年,农 业推广硕士领域调整和2006 年新增后,我校共有8 个授权领域,分别为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养殖、草业、农业机械化、农村与区域发展(见表1)
自2002 年组织招生以来,先后共受理347 名考生报名,年均考生87 名。四年共录取研究生236 名,年均录取59 名(表2、表3)。研究生录取中,严格按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建议分数线进行,录取分数线排名在全国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考生录取时,严格执行复试制度。各学院根据研究生处统一制定的录取标准,结合复试情况,确定录取名单。最终录取结果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批。
从录取考生的地区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省,其他省份仅有 3 人,来自西藏、重 庆和江西,但工作地点在云南。
从录取考生的职业类别来看(表4),考生以教师为主(40.0%),其次分别科技人员(33.0%), 为行政人员(14.3%)、其他(13.6%)。教师主要来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类中专学校, 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的行政与技术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主要为科研机构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 人员及农业推广中心的科技人员;行政人员主要来自省、市、县级政府的农业类厅、局的技 术干部。其他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农业类企业的研发人员与技术骨干。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94.5%,具高级职称占16.1%,具中级职称占56.4%(表5)。2002、2003 级的考生全部具本科学历,2004、2005 级考生本科学历占95%。从录取考生的年龄结构来看(表6),考生中70%人员在30-40 岁之间,其次为30 岁以下人员。平均具有10 年左右的工作实践经验。二、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从 2002 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办学以来,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农业推广 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按照“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 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切合本省及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规范可行的培养制度,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 生教育逐步走上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专业学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和管理上既有诸多 共性,又有区别。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对共性部分进行统一考虑,对特别环节加以区分。农业 推广硕士的招生、录取、开学典礼、选课、修课、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 文初审、预答辩、论文送审、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毕业典礼等基本环节与学术型研究生教 育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正规性和严谨性。几年来,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涉及招生、学籍管理、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管理、导师、开题报 告、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工作流 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协议书》、《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云南 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云南农业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云南农业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规定》、《关于加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及成绩管理的规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选聘办法》、《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云南农业大学关于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评价 标准》、《云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云南农业大学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云南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 提交档案材料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分级管理办法》及各种表格。 研究生处把这些文件汇编成《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指南》。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二个阶段: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和校 院分级管理。
2002 年,我校刚刚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为尽快建立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制度和科学的 培养模式,学校决定先由研究生处集中负责,实行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通过三年时间的探 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培养管理体系,然后转变为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将专 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纳入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工作主要由招生科负责,培养 工作主要由培养科负责,学位工作主要由学位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经费管理及其他协调 工作由处办公室负责。
2005 年开始,我校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明 确研究生处、学院的职责、分工与权利,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研究生处招生科负责招收和录取,培养科和学位办负责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合作办学的监督管理。各学院组织招生宣传和生源拓展、授课和各培养环节的实施。每学期 结束,各学院向研究生处集中上报过程档案材料及成绩等。 三、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针对农业推广 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复合性及应用性等特点,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十分注重教 师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治学态度,通过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从而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我校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等任课教师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认真选派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实际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对他 们进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同时,也邀请云南省农业厅、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 开设讲座。主讲教师中,博士占69%以上;全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专业课任课教 师教授占77%。(见表7)。讲座教师中有农业厅的副厅长、农科院的副院长的专业型领导。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和校外各配一位导师。校内导师队伍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从现有在岗的283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挑选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优秀人选,供研究生选择,最后以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研究生关系。校内导师对研究生论文工作总体负责。校外导师是具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工作单位的专家或研究生开展科学调查研究课题的项目主要负责人,协助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工作。校外导师由学员根据论文工作的需要提出申请,经研究生处审核通过后颁发聘书。此外,还设立了导师指导小组及班主任,以便协助研究生开展与学位有关的工作,保证培养质量。
根据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反馈意见,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令他们满意的,得到研究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四、教学工作
1. 培养方案与教学工作
              1)培养方案
              2002 年我校获得农业推广硕士种植领域和养殖领域授权后,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指导下,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了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由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各有关学院制定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的培养方案,并在2003 年初开始试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为3034 分,由4 个部分组成,几年来,学校认真按照培养方案组织开展全校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并随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不断加强,研究生处对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由于培养类别增加和领域的扩大,于2005 年组织修订了新增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现在农业推广硕士的8 个学科领域都按照新的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培养要求和标准制定规范的培养方案。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涉及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 方法和手段、学生出勤率、课堂氛围、教学互动等许多因素。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管理得到保证,而学生出勤率、教学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则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矛盾比较突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我校课堂授课时间按一年二次集中进行,每次约一个月。每个年级两年中共安排4 次(相当于4 个学期),利用寒暑假期间开课,从而保证40%以教师为职业的学生可以全勤上课,33%来自科技单位的学生因其上班时间弹性较大,基本可以保证全勤上课。其他职业背景的学生则在复试时要求其作出承诺,保证入学后做到正常上课。取得学籍的研究生严格实行每学期注册、上课考勤的制度,对于无故旷课或请假课程总学时1/3 者,不许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必须跟班重修。为保证出勤率,研究生处培养科、班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或副处长或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兼)、任课教师、培养科从思想工作、严格纪律和考勤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保证每门课程的出勤率。良好的出勤率,加上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专业课的讲授,除安排校内理论水平较高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外,适当安排1-2 位校外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行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另外,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有关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写作、论文写作、项目申请书填写等实用性专题,使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课时有限、学生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差异较大等特点,授课教师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讲授,并提供较详细的参考书目和文献,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消化、提高和扩大知识面。
              2. 教材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在教材使用上不能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用书,而是要针对培 223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整体要求,根据专业学位培养特点与学术型学位在教材使用和授课方式上加以区别。然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较晚,较成熟的农业推广硕士全国统编教材还不多。面对现实,我校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在组建一支相对稳定、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基础上,经过大家的努力,从现有教材及专著中遴选了一批适用性强的教学用书,加大自编讲义的力度,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讲义,制作了相应课程的课件,开出了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充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在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工作中,已有教材或讲稿、课件、案例的课程占全部已开课程的60%。
              3. 教学条件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属于“进校不离岗”的培养类型,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 式存在一定差异,但学校明确他们入学后享受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习待遇,为他们提供现有 的教学资源,保证良好的教学条件。每位新生入学注册后,即办理研究生证、图书证、校园 饭卡,提供指导教师候选名单,尽快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师徒关系”,使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和网络系统等各种学习条件,并参与导师负责的科研团队活动,与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即使在离校期间也与导师及其他研究生保持联系,保证 在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团队背景。校内导师还经常利用考察、课题合作和其他活动 等出差机会到学生单位进行现场指导。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都安排在寒暑假,学校的普通教室、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相对较空闲,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和其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用房空间和条件。学校可用于专业学 位教育的多媒体教室有10 多个,每学院均可提供多个教室用于学员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研 究生处还配备3 个临时活动室和一个计算机室供专业学位研究生使用。
在生活上,学校后勤集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校园饭卡和价格优惠的住宿,保证学生 不因吃住等生活困难影响学习。
4. 考核环节管理
考核既是检查和评价教学和培养质量的客观手段,也是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的有效途径。《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对考核环节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保证考核环节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及入学前教育大会上,每次都专门安排“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与管理”会议专题,由研究生处培养科负责介绍,并分发书面材料,让研究生清楚了解包括考核环节在内的全部培养环节。考核环节总体上包括课程考试、专题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初审和送审、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在课程考试考核上,我校对试卷命题和保密,考场纪律,试卷评阅,试卷归档管理等都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考试考核制度。因特殊原因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严格执行重修或补考制度,做到成绩管理严格规范。专题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则通过组织专家进行集体审核和评议。 五、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等的全面训练,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 节。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志。
1. 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结合本校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图1)。
              1)论文选题
              新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明确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应符合专业学位学科领域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注重务实训练,强调论文结果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的复合型能力,注重实践创新。其次是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有相应的支撑项目课题和研究条件。论文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或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技术难度及工作量。
              2)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后,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为规范管理,我校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规范格式和基本要求,如: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
              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研究基础(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论文选题评议(选题的意义、实验设计方案、预期进展和成果、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作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研究生处培养科提早把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表格分发给研究生,以便及时准备。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PPT 投影形式)及导师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研究生进行项目开题和立项相关能力的训练和检查;二是通过论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调整或重新开题,为论文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四学期末,由研究生处组织导师小组进行。要求每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并以PPT 投影形式进行答辩,报告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解决措施。这份报告提交导师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一环节的落实,一方面可以对论文情况进行摸底,把握论文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论文和导师不联系的脱节现象,起到检查督促作用。
              4)论文初审
              在第六学期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位论文第一稿。由研究生处组织专家在 10 月份进行论文初审,对论文的格式和图文表达、内容和意义,工作量和难度、创新点、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凡已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形成论文评阅送审稿后进入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阶段。对达不到专业学位要求的论文,则不再受理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评阅,要求学生根据初审意见和建议,解决论文存在的各种问题,修改和补充或重新撰写,来年再申请论文初审。论文初审是帮助学生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严把论文质量关的关键措施。我校20022003 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初审不合格的占12.9%
              5)论文评阅
              初审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人由 2 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至少1 位。学校参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标准,从选题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和图文表达水平来进行评阅。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由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在 11 月下旬进行。答辩委员会由5-7 名具有高 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生产第一线专家至少1 名,配答辩秘书1 人。主要包 括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论文宣读、答辩,论文评分和评议,投票表决和学位授予建议等部 分。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在表决时回避。答辩委员会决议当场审定,并由答 辩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宣布结果。
(7)论文完善和定稿
通过论文答辩后,要求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 改完善,按标准格式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子版和纸质版交研究生处、校图书馆及相 关部门。否则,校学位委员会不予学位授予审议。
2. 论文质量分析
截至 2006 年11 月,我校共有72 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期参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表8、附件1)。
              1)学位论文基本情况
              从已答辩的学位论文来看,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质量较好,专家对论文的评价也比较高,论文的优秀和良好率占85.1%(表9)。
              学位论文基本特点
              a. 论文选题切合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
              2002 级和2003 级研究生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按选题和内容可分为应用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宏观管理与决策、技术(品种)推广、项目设计与规划、产品开发 6 种类型。应用技术研究类型最多,占40%以上,其次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宏观管理与决策类型,各占近20%(见表10)。论文带有明显的研究生职业背景,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及参与的科技课题紧密结合,注重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农业生产、产业化调整和农村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性和实用性突出,符合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
              b. 立足云南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实际,突出区域性
              已答辩的论文在类型上虽然涉及较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但全部针对云南省内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云南地方优势和特点进行选题。由于云南省的物种资源、气候生态、产业化水平、民族文化等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的区域性特征也很突出,多数论文只针对一个州(市)、县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避免出现选题大而空的问题,保证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如:《西双版纳果实蝇属(Bactrocera )种类及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大理烟草丛顶病防治研究与应用推广》、《文山三七规范化种植与产业化发展研究》,《德宏水牛和摩本F1 代水牛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研究》、《云南藏区青稞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大姚县三台核桃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究》,等等。论文数量不多,但基本涉及云南的优势产业如烟、茶、花、药、蔬、果、畜牧等,地方特色鲜明。
              c. 论文质量优良率较高,显示创新性从通过答辩的论文来看,论文评阅意见为优秀的占 22.6%,论文评阅意见为良好的占
 
62.5%,一般的占14.9%。答辩委员会专家普遍认为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论文水平明显高于 他们原来的想象,对发展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并充满信心。在通过论文答辩的学 员中,2002 级有67.4%、2003 级有48.8%的学员发表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不 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发表在《植物生理通讯》《中国兽医学报》、《畜牧兽医杂志》、《中国烟草学报》、《中药材》、《中国中药杂志》、《西南农业学报》等核心期刊上。2002 级共发表119篇,2003 级共发表72 篇(见附件2)。有的学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地州级科技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有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4 项;云南省农业推广一等奖2 项;地州科技奖11 项。表明学员的技术研究和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六、档案管理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籍及档案管理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新 生入学开始就建立规范的个人档案,收集、补全入学新生的相关信息,除成绩记录表外,还 及时归档试卷、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一人一袋妥善保管。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其教学档案由学位办公室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材料统一 入袋。研究生获得学位后,教学档案转交校档案室管理,学位论文分别存档于研究生处、校 图书馆。 七、办学特色与主要经验
自2002 年以来,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的领导 下,在各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云南农业大学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不断探索, 专业学位教育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 办学特色
(1) 立足云南、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服务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农业科技 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缺乏。针对云南省省情,我校在获得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后,明确了专 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充分整合学校各种办学资源,构筑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立足云 南、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服务。几年来,学校积极在民族地区、边疆州市加大宣传,拓展生源。目前招收在读或授学位的农业推广硕 士研究生已遍及全省的8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包括文山、红河、版纳、德宏、楚雄、大理、 怒江、迪庆),少数民族自治州生源覆盖率为100%,少数民族学生占31%,涉及白、傣、回、纳西、彝、布依、瑶、藏、哈尼、苗、侗、满、壮13 个少数民族。边疆州市(文山、红河、 版纳、德宏、怒江、临沧、保山)生源覆盖率为86%。为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本 省,我校一直没有主动对外省进行招生宣传,也不排斥外来招生办学,充分体现“立足云南、服务边疆”的宗旨。我校的做法得到民族和边疆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称赞。
              (2) 注重质量、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树立学校专业学位办学品牌
              质量是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线,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从专业学位办学伊始就十分注重质量,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制度、明确分工、规范管理严把从招生到毕业培养全过程的质量关。为保证生源质量,我校在招生上不以西部、边疆和多民族地区为理由,利用办学单位的自主权无原则降低录取分数线,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从2002 年到2005 年,我校的录取分数线保持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办学单位的中等至中上水平。2003 年,总平均分排名前15、最低分排名前132004 年总平均分排名前8、最低分排名前18 2005 年总平均分排名前8、最低分排名前6。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规范操作,逐步形成了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面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特殊群体,学校实行班主任和班级委员会制度,由研究生处处长(副处长)、学院院长(副院长)等处级领导任班主任,全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协调研究生与任课教师和导师的关系,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和班风。由于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教师爱岗敬业、学生遵章守纪,使教育质量得到保证,达到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明显提高了农业推广硕士办学的知名度和声誉,树立了品牌。因此,生源不断增加,2006 年报考我校的考 230生是2002 年的2.8 倍,其中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主动宣传云南农业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意识是重要的因素。
              (3) 挖掘资源、针对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积极拓展办学规模
              随着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办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生源的逐步增加,云南省农业推广硕士办学展示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一是从挖掘和整合校内的教育资源入手,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构建专业学位教育体系,通过实施校院分级管理调动积极性,为拓展办学规模扩大容量;二是针对社会不同行业、系统、部门和单位对提高员工学位水平和综合应用技能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考生资源。2002 年,我校只设有种植业和养殖两个领域,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2005 年调整为6 个领域,2006 年增加到8 个领域,实现了办学规模的扩容。近年来,各学院积极走出去,加大宣传,与不同行业、系统、部门和单位协商,得到了各界的支持,生源不断扩大。
              (4) 借鉴创新、发挥云南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意味着落后,但也显示可少走弯路,
 
急起直追”。2002 年以来,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的指导下,我校认 真学习各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借鉴与创新 相结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理顺校院管理关系;跟踪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制订培养计划; 积极宣传办学特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通过几年 的艰苦创业,专业学位的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2. 几点体会
              (1) 我校专业学位办学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中发展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校第一个授权的专业学位类型,为学校的学位类型拓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凝聚着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云南省学位办、各兄弟院校同仁等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兄弟院校无私地提供各种管理规章范本和经验指导,使我校在借鉴中起步,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
              (2) 营造优良学风是保证整体培养质量的根本
              良好的规章制度和培养模式必须靠人去执行和实施。只有营造出优良的学风,制度才可遵、模式方可行。我校从专业学位教育办学初始,就从抓学风和班风着手,通过研究生处、班主任和班委会通力合作,努力营造遵章守纪、严谨治学、打造实力的学习氛围。由于受前几年研究生课程班发展失控后果的影响,许多新生以为专业学位教育与研究生课程班是一回事,花万把钱,混几节课,就可以拿一张证书。针对这种心理,学校通过研究生处在开学典礼上就强调,农业推广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是不同类型同等级别的学位,是国际通行的正规学位教育,勉励学员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为专业学位证书争光添彩。在整个培养过程,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做人、做事、做学问,使班级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学员不管在校还是回原单位,班主任、导师、学员都保持联系,探索科学、追求成才蔚然成风。有学员发自肺腑地说选择云南农大、选择农业推广硕士是我人生的英明抉择。处级干部任班主任,营造优良学风,保证培养质量成为我校的基本模式。
              (3) 社会效益是评价专业学位办学实效的第一标准
 

随着专业学位教育被社会不断的认知,其办学市场也呈现出竞争态势,农业推广硕士也不例外。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与办学也面临竞争的压力,但学校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以优化办学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为前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办学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学位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责任,要先考虑社会效益,然后才考虑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2002 级学员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提出这样的建议少招生、招好生,其意思是不要为了经济效益,降低标准扩大招生规模。社会效益应该是评价专业学位办学实效的第一标准。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09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